时间:2023-03-08 03:23
体育app新人注册送18元-免申请,即刻送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域(不包罗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审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顾问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U 为增强对新四军的向导,中共中央决议建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建立,1938年1月6日移至南昌。2月上旬,江南各游击队衔命到皖南歙县之岩寺集结整编;江北各游击队划分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和河南确山县之竹沟集结整编。
全军辖4个支队及军部特务营,共10300人。主要战斗序列:军 部:军长:叶 挺副军长:项 英 参 谋 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顾问长:周子昆 副主任:邓子恢司令部顾问到处长:赖传珠秘书到处长:李一氓副官到处长:黄序周军需到处长:叶辅平军医到处长:沈其震兵站到处长:张元寿军法到处长:汤辉煌留守到处长:萧正纲政治部秘 书 长:黄 诚 组织部部长:李子芳 宣教部部长:朱镜我民运部部长:邓子恢敌工部部长:林植夫战服团团长:朱克靖副团长:谢云晖秘书长:徐平羽 直属队队长:周子昆教诲队队长:冯达飞政治部主任:余立金教诲营营长:刘世湘教诲员:龙树林副营长:谢祥军 特务营营长:邱玉权教诲员:陈茂辉副营长:李 林第一支队 新四军组建时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
1938年1月,新四军第一支队正式建立,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下辖第一团(由湘鄂赣边游击队编成)和第二团(由湘赣边、粤赣边及赣东北游击队编成),共2300余人。4 月于皖南歙县岩寺镇整训后,即向苏南开进,6月进入茅山一带,在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域完成战略展开。随后,与中国共产党的当地组织一起发动群众,组织与扩大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至8月底,同第二支队精密配合,先后取得新丰、新塘、句容、珥陵、高资、仓头。小丹阳、永安桥、江宁、当涂等巨细百余次战斗的胜利,迫使日军放弃小据点,集中军力牢固大据点。1939年4月,陈毅司令员凭据周恩来等提出的“向南牢固、向东作战、向北生长”的战略任务,率部开发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凭据地。
同时,第一、第二支队向导机关合并,建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1940年7月,第二团随陈毅渡江北上后,第一团与新一团重新组建第一支队,由新四军军部直接向导。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傅秋涛,副司令员赵凌波。
皖南事变后,第一支队被编入新四军第一师。战斗序列司令员:陈 毅副司令:傅秋涛顾问长:胡发坚政治主任:刘 炎副顾问长:陶 勇 第1团 团长:傅秋涛副团长:江渭清顾问长:王怀生政治处主任:钟期光第1营营长:熊应堂副营长:汪克明 第2营营长:吴詠湘副营长:吴嘉民 第3营营长:丁麟章副营长:肖惠锡 第2团 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顾问长:王必成政治处主任:肖国生 第1营营长:段焕竞副营长:李忠民 第2营营长:廖昌金副营长:刘震英 第3营营长:熊 刚 副营长:刘玉林 第二支队新四军组建时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1月,新四军第二支队正式建立,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下辖第三团(由闽西和闽赣边游击队编成)和第四团(由闽西、闽南和浙南等游击队编成)共1800人。
同年4月于淮南歙县岩寺镇整训后,即挺进苏南,在(南)就芜(湖)铁路和(南)京杭(州)国道(即今宁杭公路)之间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域完成战略展开。随后,与中国共产党的当地组织一起,放手发动群众,组织与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之后与第一支队汇合,至8月底,同第一支队精密协同,先后举行巨细战斗百余次,迫使日军放弃小据点,集中军力牢固大据点。1939年11月,经由艰辛斗争,同第一支队一起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凭据地,第二支队第四团一部改称苏皖支队,北渡长江,向扬州、仪征、天长地域生长,厥后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队伍相同了联系。
同月,第二支队与第一支队向导机关合并,建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主力渡江北上后,第三团与新三团重新组建第二支队,由新四军军部直接向导,司令员周桂生,政治委员黄火星,副司令员冯达飞。皖南事变后,第二支队被划分编入第一师和第六师。战斗序列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粟 雨顾问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第3团 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顾问长:熊梦辉政治处主任:钟国楚 第1营营长:王玉庭 副营长:何志远第2营营长:杨洪才副营长:王成安第3营营长:伍从祥 副营长:阮文松 第4团 团长:卢 胜副团长:周桂生顾问长:王 胜政治处主任:廖海涛 第1营营长:池义彪副营长:廖成美 第2营营长:陈林真 副营长:谭成章 第3营营长:刘亨云副营长:范钦洪 第三支队 新四军组建时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
1938年1月,新四军第三支队正式建立,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下辖第五团(由闽北游击队编成)和第六团(由闽东游击队编成),共2100余人。4月于皖南歙县岩寺镇整训后,先接应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随即于7 月进入晥南前线作战。
同年10月,取得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扑灭日伪军300余人。1939年2月至10月,第三支队与军部直属队伍在皖南铜陵、繁昌前线作战,协同友军对敌作战200余次,有力地攻击了日伪军,并开发了皖南抗日凭据地。
1940年5月,由第三支队组成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谭震林,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今后,由第五团和挺进团重建第三支队,由新四军军部直接向导。
司令员张正权,政治委员胡荣。1941年1月下旬,江南人民救国军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3月被编入新四军第六师。
重建的第三支队,厥后被编入第七师。战斗序列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谭震林顾问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 荣 第5团 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顾问长:桂逢洲政治处主任:刘文学 第1营营长:严昌荣副营长:余光茂 第2营营长:陈仁洪副营长:马长炎 第3营营长:夏 强 副营长:阙中一 第6团 团长:叶 飞副团长:吴 琨顾问长:黄元庆政治处主任:阮英平 第1营营长:陈 挺副营长:张文龙 第2营营长:张潮夫副营长:廖政国 第3营营长:杨元三 副营长:王义勋 第四支队 新四军组建时的4 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2月中旬,新四军第四支队建立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
司令员高敬亭,副司令员戴季英。下辖第七团(由鄂豫皖边游击队编成)、手枪团(由原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和部门便衣队组成的一教诲大队编成),共3100余人。
4月初,由立煌县流波瞳向皖中开进,在舒城、庐江、巢县、无为地域完成战略展开。同年6月至10月,第四支队以伏击、奇袭战术,在巨细关、范家岗、棋盘岭、铁树岭、三十里岗、运槽等地对日军一连作战数十次,扑灭日军千余名,击毁军车150余辆,有效地支援了正面战场作战。同时,协同中共皖中工委建设党组织和抗日武装,迅速打开了皖中敌后的抗战局势。
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建立后,第四支队举行了整编,司令员由副指挥徐海东兼任,政治委员戴季英,副司令员林维先,政治部主任张树才。下辖第七、第九、第十四团。原第八团扩编为第 五支队。
今后,经由一连作战和发动群众,建设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凭据地。皖南事变后,第四支队和军部特务营被编为第二师。
战斗序列司令员:高敬亭副司令:戴季英顾问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第7团 团长:杨克志政 委:曹玉福顾问长:林英坚政治处主任:胡继亭 第1营营长:艾明山教诲员:邓少东 第2营营长:余启龙 第3营营长:雷文学教诲员:张宜爱 第8团 团长:周骏鸣政 委:胡龙奎顾问长:赵启民政治处主任:徐光华 第1营营长:成 钧教诲员:李木生 第2营营长:朱绍清教诲员:祝世凤 第3营营长:朱国华教诲员:胡定千 第9团 团长:顾士多政 委:高志荣顾问长:唐少田政治处主任:郑 重 第1营营长:(不详) 教诲员:李世焱第2营营长:黄仁廷教诲员:李士怀 第3营营长:(不详)手枪团 团长:詹化雨政 委:汪少川主要战斗历程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设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同年3月和4月,凭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生长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下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域,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域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发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凭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
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攻击日军。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向导人商定了“向南牢固,向东作战,向北生长”的战略目标。凭据这一目标,5月建立江北指挥部,统一向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
第4支队开发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凭据地。第5支队开发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凭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
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生长,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生长。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买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
11月,第1、第2支队向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向导在苏南和向苏北生长的队伍。同年,《新四军军歌》降生。
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队伍。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发了豫皖苏边区抗日凭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
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发了豫鄂边区的抗日凭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队伍与新四军协力生长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
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生长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建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署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队伍。
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向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政府发动皖南事变,围攻衔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
叶挺下山谈判被扣。项英、周子昆被叛徒刘厚总(副官)杀害。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
1月17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公布下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署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顾问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队伍,划分改编为新四军第1至第7师和独立旅。
全军共9万余人。 新四军总结皖南事变的教训,增强了党的绝对向导,增强了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和抗日凭据地建设,并凭据斗争需要,实行主力地方化,先后建立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等军区以及许多军分区,生长了地方武装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军举行了艰辛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磨擦斗争,渡过了抗日战争中最难题的时期。
1944年,新四军展开局部抨击,先后扑灭日伪军5万余人。凭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浙江、河南生长迎接战略抨击的部署,第1师主力渡江南下,与苏南队伍和浙东游击纵队会师,建立苏浙军区。第4师主力西征豫东,恢复了豫皖苏抗日凭据地。
第5师派出河南挺进兵团北上,开发了豫南,豫中抗日凭据地。第5师还与南下的八路军第359旅会师,建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日军和伪军听从蒋介石的下令,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
新四军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全面抨击。到9月2日,共解放县城40座,重要集镇400余个,歼日伪军2.8万余人,占领了武汉外围和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间的宽大乡村和中小都会,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凭据地连成了一片。8月26日,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饶漱石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后又任命罗炳辉为第二副军长。
9月,凭据中共中央在同国民党宁静谈判中作出的重大让步,新四军在浙东、苏南、皖南的队伍划分撤到长江以北。10月,执行中共中央作出的向北生长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临沂,并兼山东军区向导机关;新四军部门主力和留在山东的八路军队伍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仍在华中的新四军队伍,组成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在此期间,新四军第3师开赴东北,第5师与八路军第359旅、河南军区组成中原军区,调离新四军的建制。
1947年1月下旬至2月3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以及所属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新四军番号至此打消。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王8.9万余人。
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生长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尚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设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凭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孝敬。新四军主要战绩蒋家河口战斗 新四军对日军的首次战斗。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9团一部,在安徽省巢县(今巢洒湖市)东南蒋家河口设伏。
中午,日军第6师团坂井支队巢县守备队搭船至运漕河(裕溪河)西岸一带抢掠,新四军立即举行偷袭。韦岗战斗 新四军在长江以南对日军的首次战斗。1938年6月,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粟裕率领下进抵南京镇江之间,破坏了下蜀街铁路。
17日破晓2时,先遣支队步兵6个班,轻机枪1个班,短枪1个班,冒雨进抵镇江东南15公里之韦岗(原称卫岗,今属江苏丹徒县)设伏。上午8时许,日军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司令部和所属队伍人员乘汽车自镇江南驶,进入伏击圈后,新四军突然提倡攻击。竹子岗伏击战 新四军俘获日军军官的首次战斗。
1938年6月28日,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一部在江苏省镇江西南竹子岗、孔家边地域(今属丹徒县),伏击日军车队及来援之日军400余人,1938年6月28日,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一部在江苏省镇江西南竹子岗、孔家边地域(今属丹徒县),伏击日军车队及来援之日军400余人,毙伤日军20余人,俘日军特务机关司理官弦政南,击毁汽车6辆。新丰车站战斗 新四军的首次夜间战斗。新丰车站在京(南京)沪铁路镇江与丹阳之间,驻有日军第15师团松野联队广江中队40多人,另有特务、汉奸、路警等,共约100余人。
1937年6月30日下午,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1营自丹阳县延陵镇出发,隐蔽进抵新丰车站东南18里之东风。7月1日夜11时许对驻新丰车站日军提倡突然攻击,并与敌举行白屠杀,扑灭日军10余人。又用火攻,将恪守衡宇的日军30余人全部烧死,并烧毁车站。此次战斗历时1人半小时,缴获步枪6支、刺刀6把,并和地方抗日自卫团一起破坏铁路一段,电话杆数十根。
新四军亡士兵4人,伤干部3人、士兵3人。京芜铁路伏击战 新四军在皖南袭击日军军用火车的战斗。1938年7月6日,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一部在安徽省当涂与芜湖之间,伏击京(南京)芜铁路上日军运输物资之火车,击毁日军军车1列,缴获大批军用品。
朱门战斗 新四军在苏南朱门攻击土匪武装的战斗。1938年7月6日,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一部在第2支队第3团配合下,在江苏省江宁县朱门地域对依附日军、践踏糟踏人民、破坏抗日的士匪武装朱永部举行攻击,全歼该部800余人,活捉朱永祥,将其解送国民党第3战区司令主座部法办。新塘战斗 新四军在南京郊区对日军的伏击战。
1938年7月10日晨,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2营(缺第5连)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四周设伏。句容县城驻有日军300余人。京句公路是敌人后方交通的生命线,运输频繁。
10日上午,汽车9辆载日军100余人,并附有步兵重武器,自南京向新塘驶来。两辆在前,其余7辆在后方一二百米跟进。日军一进入新四军的伏击圈,即遭到猛烈袭击。
日军下车顽抗。鏖战约半小时后,日军自句容县城和汤山镇派出援兵500余人,并有汽车、坦克、骑兵等,在飞机掩护下,向新四军迫近。新四军遂迅速转移。
此次战斗连续约1小时,毙伤日军40余人,击毁敌汽车两辆。新四军无伤亡。地方武装伤、亡1人。
苏西战斗 新四军在皖中舒城西攻击土匪武装的战斗。1938年7月10日,新四军第4支队手枪团应安徽省舒城县县长、爱国人士陶若存的请求,星夜赶赴舒城西乡,对盘踞张母桥、天龙庵的土匪武装举行攻击,以开展抗日斗争,掩护人民群众。
经鏖战,扑灭土匪武装300余人,俘匪首罗大刚。句容战斗 新四军首次攻入日军所占县城的战斗。1938年8月,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为配合国民党第79军向苏南丹阳、武进的进攻,决议以主力袭取江苏省句容县城。
12日夜,第2团进抵距句容县城约4公里之吉祥隐蔽,部署军力;第2营往东昌街,向镇江偏向警戒,破坏门路、桥梁;第3营进袭句容城北门外飞机场,并对汤山、东昌街偏向实施警戒;支队特务连配合地方武装在天王寺至句容间之五港、双庙、张庙一带阻敌,并破坏公路,掩护攻城队伍;第1营乘夜暗用云梯突入城内,顺利占领东南门。第3营亦入城作战。经巷战,占领商会及伪自治会。日军一部恪守楼屋。
新四军纵火焚烧,烧死日军和汉奸数十人。接着又向伪县政府及天主教堂进攻。敌负隅顽抗,新四军以火力封锁正面,从侧面纵火焚烧。
城外飞机场衡宇已被完全焚毁。攻入城内之新四军一直坚持到13日上午9时主动撤出。此次战斗共毙伤日军40余人,缴获步枪2支、手榴弹2箱、子弹5000余发、其他军用品若干。
新四军伤亡10人。小丹阳战斗 新四军在皖南小丹阳一带破坏日军“扫荡”的战斗。
1938年8月22日,日军为掩护(南京)沪、京芜铁路的交通运输,集中4500余人,在20余架飞机及坦克、大炮掩护下,分八路向安徽当涂县小丹阳、鸡笼山一带新四军驻进攻。新四军第2支队以小部军力举行阻击,主力在小丹阳对敌一路给予攻击后,跳至外线,对当涂之敌和南京、江宁县陶吴镇等地日军举行袭击。第1支队发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对京杭、京沪、句容、丹阳等铁路、公路展开破袭。
至8月26日,日军被迫退却。此次战斗共击毙日军20余人,击伤30余人,缴获喷烟筒60余个、军用品一批,并收复了小丹阳、薛镇、护驾墩、横溪桥、桑园铺、博望等地,破坏了敌人的“扫荡”。新四军无伤亡。珥陵战斗 新四军在苏南珥陵为支援国民党军而对日军的袭击战。
1938年8月23日,国民党第79军进入江苏省武进、丹阳之线。同日,金坛日军约200人,并有轻重机枪6挺,炮2门,乘小火轮沿金丹河向北进犯。
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3营为掩护友军作战,在日军迫近丹阳县之珥陵时,即向日军进击。第7连为突击队,首先在东方桥东侧河滨展开;第9连配合地方游击队百余人,对丹阳偏向实施警戒并担任掩护。日军登陆后抢占高处,依托堤埂举行顽抗。
新四军使用稻田禾苗作隐蔽一连冲锋,经5小时鏖战,击毙日军军官3人、士兵29人,击伤日军军官2人、士兵15人,活捉日军1人。棋盘岭战斗 新四军在皖中棋盘岭对日军车队的伏击战。1938年9月2日夜,新四军第4支队特务营和第7团第3营4个连及两个便衣班,从挂车河出发,破晓进抵安徽省安庆至桐城公路上之棋盘岭匿伏。
3日晨9时许,日军汽车80余辆驶进棋盘岭隘口。便衣班首先头两辆击毁,第3辆汽车亦被集束手榴弹炸翻,后面汽车相继停下,长约10公里;新四军迅速出击。日军下车乱窜,被火力大量杀伤,其余退至棠梨山顽抗。
此次战斗历时半小时,共击毁日军汽车50余辆,击毙日军70余人,缴获步枪21支、子弹700余发、小太阳旗百余面、防毒面具20余套、指南针20余个、文件两挑、照相机两架、食品罐头200余箱及其他用品。新四军亡干部1人、班长1人,伤7人。前哨战斗 新四军在苏南前隍还击日军进攻的战斗。
1938年9月9日,日军纠集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县城和天王寺等据点的2000余人,分五路合围新四军第1支队驻地前隍。第1支队特连和第1团第2营举行还击,在西岳一带破坏日军的合围,毙伤日军30余人,第1支队司令部旋即移至溧阳县前马四周的宋巷里。花子岗伏击战 新四军在皖中花子岗对日军车队的一次伏击战。
1938年9月12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7团第1营在安徽省舒城至合肥公路的花子岗,对搭车前往合肥的日军第116师团一部举行伏击。经两个半小时鏖战,击毁汽车41辆,击毙日军80余人,缴获步枪24支,轻机枪1挺,防毒面具12套。
铁铺岭战斗 新四军在皖中铁铺岭对日军的伏击战。1938年9月,新四军第4支队第7团第3营从安徽省怀宁县东北的洪家铺出发,进至安庆西北的铁铺岭一带运动,破坏安庆至桐城公路上日军的运输。13日中午11时许,从安庆偏向开来日军汽车3辆。
设伏之新四军以手榴弹将第1辆打翻在水沟内。车内日军挣扎着爬出水沟。此时第2辆汽车驶至,日军蜂拥下四,与水沟内爬出之日军汇合,共约20余人,退至老陈屋顽抗。第3辆车亦开至,遭到新四军攻击,向后开动逃跑。
设伏之新四军迅速迂回至老陈屋背后,将日军完全消灭。整个伏击战历时半小时,击毙日军分队长1名、士兵28名,缴获长枪28支、手枪1支、日本旗1面、军用品一批。新四军亡士兵4人,伤1名。
棋盘岭第二次伏击战 新四军在皖中棋盘岭对日军的又一次伏击。1938年9月3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7团第3营在安徽省安(庆)桐(城)公路之棋盘岭伏击取胜后,日军由桐城派出装甲车两辆,载步兵1其中队(100余人),天天来往巡查桐城至新安渡间公路。新四军第7团第3营于9月17日再次在棋盘岭设伏。上午11时,日军骑兵60余人重新安渡北上,后有汽车百余辆跟进。
接着又发现杨西桥四周日戎衣甲汽车向南驶来。第3营对新安渡前来之敌坚决阻击,重点伏击两辆装甲车。第一辆被击毁,炸死敌10余人。
第2辆的日军仓皇下车,使用地形顽抗,双方相持约30分钟。新四军从右侧向敌迂回,敌向洪家山退却。
新四军猛追,直扑堤岸,将敌大部消。残敌30余人向杨西桥偏向溃逃。
其时,警戒班对北上的日军骑兵以机枪猛烈射击,阻击敌前进。战斗共连续1个多小时,击毙日军联队长、中队长等军官4人、士兵80余人,伤6人,击毁装甲车辆,毙马4匹,缴获步枪38支、手枪5支,左轮枪2支、军旗12面、子弹2000余发。战后安桐公路5天不通车,桐山、舒城、潜山之敌被迫退却。
新四军亡排长1人、班长1人,伤副排长以下6人。薛埠战斗 新四军在苏南薛埠镇一带对日军的袭击战。1938年9月20日至10月3日,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一部在江苏省金坛县以西薛埠镇、天王寺一带,对日军第15师团一部举行袭击,共毙伤日军大尉中郎启和等官兵126人,俘日军1人。
新四军伤亡20余人。大官圩战斗 新四军在皖南大官圩还击日军“扫荡”的战斗。
1938年9月下旬,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在安徽省当涂县大官圩对日军第15师团一部开展反“扫荡”战斗,共毙伤日军60余人。禄口战斗 新四军在南京郊区路口袭击日军的战斗。
1938年10月1日夜,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第1、第8连进至江苏江宁县横溪桥东北地域,准备于2日上午在禄口与秣陵之间伏击日军之交通运输车队。2日天明后,获悉日军汽车1辆由南京开来,已进禄口。立即派出便衣10名进入禄口,见日军两名在街闲游,即举枪射击,毙伤其各1人。随后尖兵排提倡冲锋。
经鏖战,击毙日军事家13人,伤2人,击毁汽车1辆,炸毁轻机枪林弹1挺,步枪7、8支,缴获伪军轻机枪1挺、步枪8支。新四军亡干部1人、士兵6人,伤士兵2人。无为、庐江战斗 新四军在皖中无为、庐江讨伐反动武装的战斗。
1938年10月,新四军第4支队凭据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电令,派出第7团、手枪团和特务营,讨伐无为、庐江两县勾通日军、破坏抗日的原任县长及其反动武装。23日上午,手枪团和特务营攻入无为县襄安镇,全歼驻襄安的无为县警备司令部和保安大队,俘警备司令等600余人。
当日下午,第7团和特务营攻入无为县城,先后又歼5个保安大队。11月2日深夜,攻入庐江县城,经10小时巷战,活捉警备司令,歼保安大队1000余人。
两次讨伐共歼2800余人,缴获种种枪1600余支。窦楼战斗 新四军游击支队对日军的首次战斗。
1938年10月,新四军游击支(第6支队前身)由河南省西华县渡黄水,越淮(阳)太(康)公路,向预定目的地鹿邑前进。其时淮阳城内驻有日伪军200余人,太康有日军骑兵300余人,其西南25里之洪山庙、四柱村亦有日军骑兵百余。
淮太公路上常有日军骑兵及汽车往返。10月26日,游击支队进抵淮阳东北50里处之窦楼及其四周宿营。
27日,日军骑兵百余人由戴集(距窦楼18里)向游击支队进攻。游击支队以直属队控制窦楼,第1大队一部占领马菜园以北起伏地钳制敌人,第2大队一部向敌迎击,以第1大队另一部由窦楼东南向敌侧击,以第2连由西而东向敌困绕。鏖战约两小时,日军受三面突击,不能支持,终于被击溃。
此战击毙日军少尉林津等官兵10余人,伤敌多人,余敌逃回戴集。新四军亡排长1人,支队顾问长张震及顾问1人、排长1人、士兵10余人负伤。
运河战斗 新四军在皖中进攻伪军据点运漕镇的战斗。1938年10月中旬某日破晓4时,新四军第4支队第9团第2营向安徽省含山县运漕镇提倡进攻。该镇为长江北岸之要隘,交通蓬勃,可控制与威胁长江和淮南铁路,是日伪军运动的中心点之一,驻有伪苏皖豫三省“剿匪”总司令郭挺所部第5支队第1大队3其中队约200余人。
攻击开始后又获悉夜间12时有伪军两其中队计150余人开抵运漕。敌人军力虽有增加,新四军仍按原计划坚决进攻,直冲北街伪军司令部,将伪军1其中队完全缴械。4连继续向东街生长,6连进袭西街伪军大队部,5连从东街冲进。
经1个半小时鏖战,天明前占领运漕镇,击毙伪军50余人,俘160余人(内伪军副司令1人、大队长2人、中队长4人、分队长6人),缴获步枪150支、轻机枪6挺、驳壳枪21支、日式盒子枪3支、左轮枪7支、小手枪10支、马枪4支、军用品一批。救出被关押群众140余人。新四军无一伤亡。马家园战斗 新四军在皖南马家园还击日军进攻的战斗。
1938年10月,溯长江西上进犯武汉之日军为掩护航运,派出一部攻占安徽省铜陵县大通镇,转犯青阳县,与国民党第50军坚持。驻宣城县湾沚镇日军为配合在大通沿江的“扫荡”,向南陵县门户弋江镇进攻。
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第1、第3营,第6团第3营,第1支队第1团第2营等部,为破坏日军进攻,并配合国民党第50军作战,刻意守备南陵县夫子决、马家园至西河一线,以运动防御攻击进犯之敌。10月30日晨6时,与湾沚来犯之敌500余人(内骑马兵100余人)鏖战于清水潭,毙伤敌百余人。
8时许,又与敌鏖战于红花铺,毙敌10余人。11月3日,日军增兵400余人,分四路围攻并占领马家园、十甲村等地。新四军猛烈抨击,收复了马家园。
日军被迫退至红锡镇、红花铺两地。3日晚,新四军派出精悍小队袭击湾沚和九里山之敌,造成敌极大恐慌。
4日破晓,新四军又袭击红杵树。敌被迫于4日上午退回湾区。
此次战斗前后历经6日,毙伤日军300余人。新四军伤亡32人,其中亡排长1人。
店埠战斗 新四军在皖中店埠攻击土匪武装的战斗。1938年12月29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于安徽省合肥县店埠镇,对汉奸土匪武装刘孟乙部举行攻击,活捉匪首刘孟乙,全歼该股土匪200余人,缴获战马10余匹。
新四军伤亡战士1人。水阳镇战斗 新四军在皖南水阳镇对日军的伏击战。1939年1月6日下午4时许,新四军第2支队侦悉日军百余人由安徽省宣城县北水阳镇沿工具两河岸北犯。下午6时,第3团第2连,第4团第1、第8、第9连共4个连,自狸头桥四周张家村出发,以夜行军抵达白沙里工具两河岸设伏。
另以第3团第4连隐蔽进至水阳四周,待天明敌进攻时由后尾猛袭。7日晨8时左右,日军自工具两岸平行北进,主力走西岸,立即遭到新四军设伏队伍的猛烈射击,鏖战3小时,毙敌31人。
残敌向黄池镇偏向溃退,新四军遂占领水阳镇。横山(苏南)战斗 新四军在苏南横山地域破坏日军进攻的战斗。1939年1月8日上午7时许,侵占江苏省江宁县秣陵关、陶吴、小丹阳、谢村、横溪桥各地的日军,对驻江宁县横山地域的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实施分进合击。
日军频频提倡冲锋,皆被新四军击退。鏖战至下午4时,日军仓皇溃逃。新四军乘胜将陶吴镇伪靖队全部缴获。此次占战斗历时5小时,毙伤日军50余人,俘伪军70余人。
新四军亡2人,伤7人。繁昌战斗 新四军第3支队担任皖南长江沿岸防御任务期间的首次战斗。
1938年11月,原驻铜陵、繁昌地域的国民党军在日军进攻时节节败退,国民党第3战区将新四军第3支队从青弋江调来增强长江沿岸防御。12月26日,第3支队在打退日军的“扫荡”后乘胜追击,收复繁昌县城。
1939年1月10日,日军2400余人分多路向繁昌进攻。第3支队第5团第2营奋起还击,经鏖战,迫敌退至马坝。
越日,日军继续向繁昌进攻,占领繁昌县城。13日,第3支队在游击队的配合下向敌举行还击。日军被迫向峨桥、横山溃退。
此次战斗击毙日军20余人,新四军伤亡9人。余家店战斗 新四军在豫鄂边区对日军的首次战斗。
1939年1月17日,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两个连队80余人组成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及随行干部60余人,由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出发,向湖北省信阳和应山县接壤处挺进,以建立四望山抗日凭据地。2月26日,到达应山,正值日军100余人和伪军一部向驻罗家庙的国民党军进攻,为支援友军,独立游击大队主动阻击日军,在余家店与敌展开鏖战,坚持12个小时,将敌击退,共击毙日军20余人。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第6大队政治委员熊作芳在战斗中负伤。
官陡门战斗 新四军的首次远程奔袭战斗。1939年1月18日,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由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领,从江苏省高淳县与安徽省当涂县接壤地域踏雪冒雨出发,远程奔袭安徽省芜湖日军飞机场四周的伪军据点官陡门。
20日薄暮到达当涂县亭头镇,即派小分队封锁南北通路,监视黄池镇、青山街的日军。突击队伍以木船、绳索渡过青山河,然后跑步奔袭,于21日破晓4时抵近官陡门,冲进伪军据点。此次战斗,从开始攻击到解放战斗z约8分钟,连同清扫战场总共不足半小时,全歼守敌300余人,其中俘57人,缴获机枪4挺、是非枪70余支。
芦家庙战斗 新四军在豫皖苏边区芦家庙攻击伪军的战斗。1939年1月30日,伪豫东“剿共”第1支队崔西岳部800余人,从亳县商丘公路的坞墙出发,进占安徽省亳县城东北25里之芦家庙。新四军游击支队第2营于2月8日到达芦家庙四周,决议配合友军攻击该敌。
9日破晓1时,第2营由距离芦家庙12里之小奈集隐蔽前进,5连由东而西,4连、6连由南而北,向敌合击。破晓3时提倡打击,敌据屋顽抗,鏖战3小时,残敌向坞墙溃逃。此次战斗共击毙伪军100余人,缴获步枪87支、轻机枪1挺、马4匹、子弹千余发、军用品一批。
新四军亡干部1人,伤干部1人、士兵17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战斗序列军部 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顾问长:赖传珠政治主任:邓子恢 第一师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1月下旬,新四军新军部建立。
2月,将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队伍整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依次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旅,另辖11个地方独立团。
整编后,依托苏中凭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2月至1943年,多次破坏日伪军的“清剿”,歼敌9600余人。
1944年5月至6月,提倡车桥战役,扑灭日伪军1000余人,攻克敌据点28处。同年12月,为执行党中央关于向华南敌后生长的目标,粟裕率主力渡江南下,并在天目山地域打退了顽军3次大规模的进攻。同时,留在苏中地域的队伍先后提倡兴化、泰兴、如皋、盐城、高邮等战役,共扑灭日伪军2.3万余人。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相继编入华中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主任:钟期光第一旅旅长兼政委:叶飞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三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生 第二师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1月下旬,新四军新军部建立。2月,将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队伍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顾问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未到职)。
(见照片:1942年,陈毅代军长与二师、四师部门干部合影。左起张树才、刘顺元、方毅、张爱萍、张云逸、宋文、陈毅、罗炳辉、杨梅生、龙潜、周骏鸣)原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依次改编为第四、第五、第六旅,另辖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
整编后,即运动于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的淮南抗日民主凭据地。1941年4月至1943年,先后破坏日伪军多次“清剿”,共扑灭日伪军1100余人,收复了定远县大桥。1944年春转入攻势作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被划分编入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顾问长:周骏鸣政治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张劲夫第四旅旅长;梁从学政委:王集成第五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第六旅旅长兼政委:谭希林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旅)司令员:杨梅生政委:刘顺元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郑抱真政委:谭光廷 第三师 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2月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基础编成。
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顾问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第九旅(1941年9月与第四师第十旅对换建制),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盐阜军分区(1941年6月组成),司令员洪学智;淮水师区(1941年3月组成),司令员罩健,政治委员金明;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常玉清。
第七、第八旅运动于苏北淮海、盐阜区,第九旅到皖东北。1942年11月建立苏北军区(亦称盐淮军区),第三师师部兼军区机关。1944年9月,第七旅衔命西进淮北,归四师指挥。1945年4月,以淮海第二、三支队组成独立旅,南下皖江归七师指挥。
同年9月,第七旅和独立旅送还三师建制。1945年8月,为保证丰力队伍大规模灵活,第三师师部免兼苏北军区,第八旅和第十旅划分免兼盐阜和淮水师区。1945年10月,第三师所属队伍共3.7万余人,分作两个梯队开赴东北。市长兼政委:黄克诚顾问长:彭雄政治主任:吴法宪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委:韦国清淮水师区司令员:覃健政委:金明皖东北保安司令部 第四师 新四军第四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1941年3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成。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后邓子恢任政治委员),顾问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吴芝圃代)。下辖第十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后金明);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第十二旅,旅长谭友林(饶子健代),政治委员赖毅;肖县独立旅,旅长钟汉民,政治委员李中道,1941年5月,为精简机关,充实队伍。
将第十二旅机关打消,所属第三十四、三十五团直属师部指挥。同年9月,第十旅与第三师第九旅对换建制。1941年11月7日建立淮北军区,第四师师部兼军区机关。
1944年9月彭雪枫牺牲,由张爱萍继任师长,韦国清为副师长。1945年10月,第四师第九旅开赴山东编入第二纵队,其余机关、队伍留华中。11月,以第十一、十二旅各两个团及淮北路东1个团,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
师长兼政委:彭雪枫顾问长:张震政治主任:肖望东第十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十二旅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肖县独立旅旅长:纵汉民政委:李中道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 第五师 新四军第五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4月由豫鄂挺进纵队改编。最先也起源于竹沟,李先念率部出发向江汉一带生长而来。
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顾问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政治部副主任张树才。下辖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坚。
政治委员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第十五旅,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第一游击纵队,司令员杨经曲,政治委员张执一;第二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林。同年9月由鄂东地方武装组成第三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耀榜。
11月,第三游击纵队与第十四旅第四十团合编为特务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何耀榜。1942年4月,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将第十三旅作为师的灵活队伍,其余队伍均作为地方队伍,建立5个军分区。1945年5月,鄂豫皖湘赣军区建立,第五师师部兼军区机关。下辖1个主力旅(第十三旅),9个军分区。
1945年10月,李先念率第五师与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三五九旅主力),河南军区队伍,在桐柏县子合,组成中原军区,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师长兼政委:李先念顾问长:刘少卿政治主任:任质斌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坚政委: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委:张体学第十五旅旅长:王海山政委:周志刚第一纵队,司令员:(不详)政委:张执一第二纵队司令员:黄林政委:刘子厚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何耀榜鄂豫边区防疫司令部司令员:郑绍文政委:夏忠武随营军事学校第六师 新四军第六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3月由原江南指挥部所属队伍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部合编而成。
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顾问长罗忠毅。下辖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兼),政治委员廖海涛;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治委员温玉成;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吴仲超;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韦永义。同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决议,第一、第六两师向导机关对内实行合并,归粟裕指挥。
对外仍保留第六师番号。今后,第六师第十八旅划归第一师建制,第十六旅归第一师指挥。1945年1月建立苏浙军区时,第十六旅编为第一纵队,后组成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市长兼政委:谭震林顾问长:罗忠毅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委:温玉成路东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政委:吴仲超路西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韦永义政委:(不详) 第七师 新四军第七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向导的在皖江地域建立抗日凭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的新四军主力队伍。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凭据中共中央军委的下令,运动于皖江地域(安徽省境内长江沿岸)的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及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队伍编成的第19旅及挺进团,组成新四军第7师。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治委员,李志高任顾问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全师共3000余人。
第7师在抗日战争中,共扑灭日伪军2万余人。到大抨击前,主力队伍生长到2万余人,组建地方武装7100余人。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顾问长:李志高政治主任:何伟第十九旅,旅长:孙仲德政委:(不详)军直属队伍 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校长;陈毅副校长:赖传珠、冯定。
本文来源:注册领取18元体验金-www.ccsqxh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