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中国1961—2018 年间气温发生了什么变化

时间:2023-03-20 03:23

体育app新人注册送18元-免申请,即刻送

本文摘要:原标题:基于时空分异的中国1961—2018 年 差别极端气温指数演变特征摘 要:为诊断变化情况下中国极端气温事件的动态演变特征,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 《中国地面气象要素年值数据集》的 545 个气象站点观察数据,思量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极端最 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4 项指标,接纳距平分析、线性趋势、变异系数等多种统计方法,从多属性角 度诊断1961—2018 年中国极端气温指数时空分异特征。

注册领取18元体验金

原标题:基于时空分异的中国1961—2018 年 差别极端气温指数演变特征摘 要:为诊断变化情况下中国极端气温事件的动态演变特征,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 《中国地面气象要素年值数据集》的 545 个气象站点观察数据,思量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极端最 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4 项指标,接纳距平分析、线性趋势、变异系数等多种统计方法,从多属性角 度诊断1961—2018 年中国极端气温指数时空分异特征。效果讲明: ( 1) 在气候态上,1961—2018 年 中国差别极端气温指数体现出多种时空分异特征,首先是纬度主导下的南北分异,其次是经度主导下 的工具分异,最后是海拔主导下的崎岖分异。( 2) 在年月距平上,中国平均气温距平随年月生长逐渐 由负距平为主演变为以正距平为主。

气温年较差距平在工具地域具有年月差异特征。极端最高气温距 平在西藏地域演变特征与平均气温距平相一致。极端最低气温距平在1960 年月和1970 年月以负距平 为主,而在1980—2010 年月以正距平为主,且具有工具和南北分异特征。

( 3) 在变化趋势上,中国 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在1961—2018 年均以增加趋势为主,且多数地域增加趋势速率划分凌驾了 0. 8 ℃ /10 a 和 0. 4 ℃ /10 a。气温年较差和极端最高气温在西藏地域以淘汰趋势为主,且多数地域的 淘汰趋势速率凌驾了0. 4 ℃ /10 a。

中国整体趋于增暖的配景下,东部地域的高温事件在区域增多增 强。( 4) 在年际变异上,1961—2018 年中国平均气温年际变异最大,极端最低气温次之,气温年较差 再次之,极端最高气温最小。上述效果讲明中国气温在朝着极端化偏向生长,需要高度关注极端气温 事件风险及其引发的工程灾害事件。

关键词:气候变暖; 极端气温指数; 时空格式; 年月距平; 变化趋势; 年际变异作者简介:孔锋(1986—),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气候变化风险与自然灾害研究。E-mail:kongfeng082 ail.com;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01064,71790611); 北京市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项目(19JDGLA008); 中国博士后 资助(2019T120114,2019M650756); 中亚大气科学研究基金(CAAS201804);引用:孔锋. 基于时空分异的中国1961—2018 年差别极端气温指数演变特征[ J] . 水利水电技术,2020,51( 4) : 67-80.KONG Feng.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base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extreme air temperature indexes in China from 1961 to 2018[ J] .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2020,51( 4) : 67-80.0 引 言“人类世”时代陪同着快速都会化和全球气候连续增暖,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灾害趋于增多 ,对区域的 济生长和民众的生命产业宁静发生了诸多倒霉影响,影响都会的宁静运营。

极端天气事件如寒潮、低 灾、暴雨、洪水、台风等 ,极易对民众的生活造成广泛的影响。其中极端崎岖温灾害,是气象灾害中的重要 别。

在未来几十年内,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影响可连续生长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IPCC在2013年公布了第五次评估陈诉,称全球气候变暖是险些确定的。自1950年以来观察到的气候增 去几十年以致上千年时间里都是前所未有的 ,大气和海洋已变暖,积雪和冰量连续淘汰,海平面不停 室气体浓过活益增加,连全球规模内的对流层大气也不停变暖 ;已往3个10年的全球陆地地表温 续偏暖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10年 ,这讲明全球变暖在趋于广泛,且具有时间差异特征。

气候变 来问题中,最直接的是极端高温热浪。具有中等信度的是,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大部门地域的极端高温热浪频率和 于增加。中国近50年地表增温速率比全球同期平均值偏高,极端高温频次和日数在全国、北方和东南沿海 呈上升趋势 ,讲明极端高温事件的变化在全球差别区域具有差异特征,而中国是极端高温事件变化 地域。

1990年以来全球热浪事件频发,对人类康健发生了严重影响,尤其是死亡率。2003年欧洲极端高温热 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导致了凌驾7万人死亡;2010年俄罗斯因极端高温热浪死亡总人数高达5.5万人。可见,极端高温事件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康健生存。对极端低温事件而言,只管IPCC第五次评估陈诉认为极端低温事件很是有可能淘汰 ,但同时有研究指出 候变暖导致的异常天气和气候发生频率或强度呈增加趋势,因此极端低温的强度、影响不容小觑。

据EM 际灾害数据库,1951—2012年全球发生大规模的极端低温灾害共有222次,造玉成球平均每年约234人死亡,约140多万人受到影响,并导致每年平均高达5.33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欧洲有记载的极端低温灾害事件 到总事件的50%;其次是亚洲和美洲,划分占到总事件的24%和22%;非洲以及澳大利亚洲的灾害事件占比很低 4%左右。

从全球规模以及中国寒潮历史损失记载来看,中国是极端低温频繁且严重的国家。自1950年以来,中 了快要1 000场影响较大的极端低温灾害,平均每年发生15场。凭据《气象灾害大典》和《气象灾害年鉴》中寒 统计数据,1950—2010年间,极端低温已经造成快要3 540人死亡,近7亿人次受到影响,并导致约6 347亿元的直 损失。极端低温灾害已经对人们生命产业宁静以及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

图1 中国数字高程和气象站点漫衍 综上可知,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已成为影响人类康健和区域可连续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现有研 单个或某几个极端气温属性出发诊断其变化特征,很难全面相识极端气温事件的生长与演化时空格式。气候 系统性变化,需要从多因素、多历程和多尺度来科学认识和明白。

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从气候态特征、趋势 和颠簸性变化等气候变化的本质出发诊断区域气候演变。当前从气候变化多属性诊断中国极端气温的 少,且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鉴于此,本文从气温的平均值、极端值和温差幅度诊断极端气温的恒久时空变化特征 差别侧面反映出极端气温差别属性的特征,对于全面科学认识气候变暖配景下的中国极端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 对中国气候治理及其气候风险防范具有现实参考意义。1 数据和方法1.1 数据泉源本文接纳的1961—2018年中国极端气温指数数据来自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中国地面气象 值数据集》,极端气温指数包罗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4项指标。该数据集凭据 地面气候资料(1981—2010年)统计方法》及《地面气象观察规范》有关划定,基于下列两套数据集举行统计 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气候资料处置惩罚部门逐月上报的地面 报表数据文件。数据统计中的年平均值由月值平均求得,年极值从日极值中挑取。

地面月报数据文件(A文件)经 的质量控制和检查,数据状况良好;“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也经由严格的质量 数据的空间笼罩规模为:73°40′E—135°05′E,4°00′N—53°31′N。中国多数站点的建站时间多数在1960年之前 文研究时段从1961年开始。在站点选取上,本文对年值数据举行校验,对于缺测数据接纳邻近站点数值举行插补 个站点的插补率小于0.1%,则保留该站点,否则剔除该站点,最终获得545个站点数据(见图1)。

本文的气象站点 港、澳、台地域。1.2 盘算方法接纳的方法主要包罗反距离权重插值(IDW)、图谱对比分析、线性趋势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其中线性趋势 最小二乘法的原理 ,诊断中国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极端气温指数的年际变异是基于变异系数方法诊 系数的优点在于可以消除单元宁静均数差别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水平比力的影响。

详细盘算方法为ν=S|x¯| (1)式中,S和|x¯|划分为极端气温指数序列的尺度差宁静均值;v为无单元的正值,v越小,讲明极端气温指数颠簸 小,即年际变异越小;反之,颠簸水平越大,即年际变异越大。基于545个站点的极端气温指数效果,接纳反距离权 方法诊断其空间分异特征。本文划分将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 2010年和2011—2018年称为1960年月、1970年月、1980年月、1990年月、2000年月和2010年月。

2 效果与分析2.1 差别极端气温指数气候态空间分异特征1961—2018年中国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出显着的南北分异特征,而极端最高气温则 西分异和南北分异特征,且主要以工具分异特征为主(见图2)。从平均气温来看,中国多年平均气温呈南高、北低 分异特征,在华北以南地域多数凌驾8 ℃;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域凌驾了16 ℃[见图2(a)]。黑龙江和内蒙古毗 部地域及青藏高原中部地域的多年平均气温则低于0 ℃。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气温凌驾0℃的界限大致与400 量线重合,而平均气温凌驾10 ℃的界限大致与800 mm等雨量线重合。

从气温年较差来看,中国多年气温年较 低、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见图2(b)],其中黑龙江及其接壤的内蒙古地域和新疆北部地域的气温年较差凌驾了 华北平原至青藏高原中部一线以南的气温年较差基本凌驾21 ℃。从极端最高气温来看,中国多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出东高、西低和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见图2 中青藏高原中部多数地域的多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最低,介于25~27 ℃之间。东部地域中河南的极端最高气 凌驾了37 ℃。

除东北3省多数地域介于33~35 ℃外,东部其他地域的极端最高气温多数介于35~37 ℃。从极 气温来看,中国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出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见图2(d)]。秦 河一线以北地域的极端最低气温又出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

注册领取18元体验金

其中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凌驾0 ℃的 漫衍在南方沿海地域,全国其他多数地域的极端最低气温均小于0 ℃。图2 中国差别极端气温指数气候态空间分异特征(单元:℃) 总体而言,1961—2018年中国差别极端最高气温指数主要以南北分异为主,工具分异为辅。由于青藏高原 地形作用,相比全国其他地域而言,差别极端气温指数在青藏高原地域体现出区域差异性。其中青藏高原对平均 极端最高气温的作用,相比气温年较差和极端最低气温显着。

2.2 差别极端气温指数年月际距平空间分异特征基于年月距平诊断差别极端气温指数随年月生长的时空分异特征。其中年月距平是指接纳年月均值减去所 均值。

从平均气温来看,在时间变化上,1961—2018年随着年月推移,中国平均气温逐渐由负距平为主演变为正 主,进一步讲明中国多数地域在全球变暖配景下也出现增暖态势(见图3)。在空间漫衍上,1960年月中国多数地 均气温年月距平偏低0.5 ℃,其中西藏和东南沿海多数地域的偏低水平凌驾了1.0 ℃;仅四川、新疆等局部地域 水平凌驾了1.0 ℃[见图3(a)]。

1960年月中国平均气温的年月距平偏高地域,多数漫衍在盆地地貌区。1970年月 均气温仍以负距平为主,但相比1960年月,不仅平均气温呈正距平的地域在四川和云南北部等地增多,而且西北 平均气温负距平减小,展现出良好的增温态势[见图3(b)]。1980年月全国平均气温仍以负距平为主,胡焕庸线以 的负距平水平大幅减小,尤其是东北、西北和华北等高纬度地域的负距平减小显著;该年月东南沿海地域的负距 变化不大[见图3(c)]。

1990年月胡焕庸线以西地域的平均气温以正距平为主,青藏高原的正距平幅度凌驾了1.0 ℃,中下游流域地域及华南东部以负距平为主[见图3(d)]。2000—2010年月全国平均气温整体以正距平为主,且多 正距平凌驾了1.0 ℃,仅四川和新疆等局部地域出现负距平[图3(e)、图3(f)]。从气温年较差来看,在时间变化上,中国气温年较差年月距平并未随年月生长体现出整体一致性的变化,反而 漫衍上体现出显着的区域、次区域分异特征。

1960年月中国气温年较差在西藏、新疆北部和华北南部及黄淮 等地域出现出显着的正距平,其中西藏地域的正距平最为显着,凌驾了1.0 ℃;负距平漫衍较为破碎,主要漫衍于长 游及新疆、甘肃和内蒙古3省接壤的地域[见图4(a)]。相比1960年月,1970年月的西藏地域正距平偏大的地域 小,缩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西部;而出现负距平的地域开始扩张,主要集中在黄淮南部至长江中下游及新疆、 内蒙古3省接壤的地域[见图4(b)]。1980年月,除青藏高原南中南部至云南中西部出现正距平外,全国其他地域的 较差整体以负距平为主,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北部的负距平较大,凌驾了1.0 ℃[见图4(c)]。

1990年月的中国 较差距平具有显着的南北分异特征。其中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域和西部沿边地域主要以负距平为主;北方及 区中部则正负距平较小且呈镶嵌交织分异特征[见图4(d)]。2000—2010年月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及西北中北部 正距平为主,而西藏及其东麓地域则以负距平为主[见图4(e)、图4(f)]。

气温年较差在高海拔和低纬度湿润地域 年月变化较为显着。从极端最高气温来看,在年月变化上,中国极端最高气温从正负距平交织漫衍演变为以负距平为主,再随年月 逐渐演变为以正距平为主。在空间上,1960年月,西藏及河南等地的极端最高气温出现为显着的正距平,而西北 负距平为主[见图5(a)]。

1970年月,西藏西部的极端最高气温正距平减小,青海、京津冀和长江以南地域逐渐演 距平[见图5(b)]。1980年月,中部、东北北部和新疆的东北等地域以负距平为主,西藏东部以正距平为主[见图5 入1990年月后,河南和西藏地域的负距平较为显着,而青海地域的正距平较为显着[见图5(d)]。进入2000—20 除西藏地域呈负距平外,全国其他地域主要以正距平为主,其中2000年月全国正距平主要漫衍在西北中部、华北 角等地域,而2010年月全国正距平从西北绵延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域[见图5(e)、图5(f)]。综上可见,极端最高气 代变化在高海拔、高纬度及季风区较为显着。

从极端最低气温来看,随着年月变化,全国逐渐以负距平为主,演变为以正距平为主,从侧面讲明全球变暖背 国也在增暖,极端最低气温强度随年月生长有所减小。1960年月长江以北多数地域的极端最低气温相比整个时 偏低1 ℃,西北、东北和华北等地域尤为显著[见图6(a)]。1970年月极端最低气温距平偏低1 ℃的地域在北方 少,仅在西北局部、黑龙江和京津冀地域漫衍较多。

上述两个年月长江以南地域的极端最低气温距平均以负值 多数偏小幅度未凌驾1 ℃[见图6(b)];正距平的地域仅在西藏东部地域漫衍。进入1980年月后,极端最低气温距 演变为以正距平为主;新疆、甘肃、陕西南部等地正距平较大,相比均值凌驾了1 ℃[见图6(c)];青藏高原中部等 端最低气温以负距平为主。1990年月,除青藏高原东部呈负距平外,全国其他地域均呈正距平,其中新疆、西藏 东北、华北东部等地的正距平较为显著,相比均值凌驾了1 ℃;长江以南地域的极端最低气温正距平都较小,相比 多不凌驾0.25 ℃[见图6(d)]。2000年月,青藏高原、云贵地域、华北、黄淮和长江沿岸地域主要以正距平为主 过均值约1 ℃,仅西藏东部和陕西西南地域出现负距平[见图6(e)]。

2010年月,极端最低气温距平的分异特征相 年月和2000年月庞大,其中青藏高原、华北和华南地域主要以正距平为主,而江苏、陕甘宁接壤地域、西藏东部 等地则以负距平为主[见图6(f)]。综上可知,极端最低气温距平逐渐由负距平为主演变为正距平为主,而且正负距 特征区域庞大化。图3 中国年均气温的年月际距平空间分异特征(单元:℃) 图4 中国气温年较差的年月际距平空间分异特征(单元:℃) 图5 中国极端最高气温的年月际距平空间分异特征(单元:℃) 图6 中国极端最低气温的年月际距平空间分异特征(单元:℃) 2.3 差别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空间分异特征1961—2018年中国差别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具有差别的空间分异特征,体现了极端气温指数在差别属性 态变化特征。

从平均气温来看,1961—2018年绝大多数地域的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见图7(a)]。其中,青藏高原 半岛—云南东部一线以东地域、山西南部、北京等地域平均气温增加趋势较高,多数凌驾了0.8 ℃/10 a;仅四川 等局部地域呈淘汰趋势。上述效果讲明,全球变暖配景下,中国绝大多数地域也呈增暖态势,其中高海拔地域和水 的东南地域增加趋势较其他地域显着。从气温年较差来看,1961—2018年中国气温年较差变化趋势具有显着的区域分异特征。

其中,青藏高原多 及其东麓的四川和云南地域淘汰趋势最大,凌驾了0.4 ℃/10 a[见图7(b)]。除此之外,华北西南、新疆西部和黑 部等地域也有差别幅度的淘汰趋势。黄淮南部以南—华南北部的南方地域及西北的新疆、甘肃与内蒙3省毗邻 气温年较差则增加趋势显着,多数凌驾了0.4 ℃/10 a。上述效果讲明,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域的气温年较差在全球 景下出现淘汰趋势,说明这些地域的气温年较差随时间生长由大缩小。

而西北中部的干旱地域与黄淮南部以南 北部的湿润地域的气温年较差则随时间生长由小变大,讲明这些地域的极端最高气温和(或)极端最低气温有增加图7 中国差别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空间分异特征(单元:℃/10 a) 从极端最高气温来看,中国东部的长三角地域及长江沿岸地域的极端最高气温增加趋势显着,多数凌驾了0 a(见图7c)。西北中部地域的极端最高气温也大多呈差别幅度的增加趋势,且多数凌驾了0.2 ℃/10 a。

西藏地域 最高气温则呈淘汰趋势,淘汰幅度凌驾了0.4 ℃/10 a。长江以南地域、华北及其以北地域、新疆等地的极端最 则有较弱幅度的增加态势。综上可知,高海拔地域的极端最高气温呈淘汰趋势,而高度都会化和西北中部的干旱 端最高气温呈增加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温暖都会化历程的进一步生长,除西藏地域以外的其他地域的极端最 强度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在都会群地域热岛效应下,极端最高气温破纪录的事件将会频繁发生。从极端最低气温来看,全国除西藏东部和陕西中西部呈淘汰趋势外,全国多数地域的极端最低气温均呈增加 增加幅度大多凌驾了0.4 ℃/10 a[见图7(d)]。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会群及其周边地域的极端最低气 趋势显着,凌驾了0.4 ℃/10 a。在高纬度的东北3省和新疆地域,极端最低气温趋势增加显着。

上述效果讲明,1 18年全国多数地域的极端最低气温趋势增加显着,说明全球变暖配景下极端最低气温强度减小,尤其是在高纬度 拔、高都会化地域的极端最低气温强度淘汰显着。2.4 差别极端气温指数年际变异空间分异特征本文基于变异系数的方法,诊断1961—2018年中国差别极端气温指数的年际变异特征,以此来反映其颠簸 时序稳定性。颠簸越大,稳定性越差;颠簸越小,稳定性越好。

据此可知,1961—2018年中国平均气温年际变异呈 高、南低和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见图8(a)]。其中内蒙古地域的平均气温年际变异最大且最为集中,这主 是内蒙古地域距离海洋较远,且东边受山脉阻隔,寒暑变化猛烈,且风速较大,在气候变化配景下,原底细对懦弱的 得愈甚。

青藏高原东麓的四川东部和云南及南海周边省份的平均气温年际变异最小。从气温年较差来看,1961—2018年中国气温年较差年际变异大致以黄河东段为界,出现出南高、北低的空 特征[见图8(b)]。分区来看,黄河以北的北方地域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异特征;黄河以南的南方地域则呈北高、 空间分异特征。从极端最高气温来看,1961—2018年中国极端最高气温年际变异在东部和西部差异较大。

注册领取18元体验金

其中由于青藏高 大地形作用,四川西部及其以西地域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域则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虑青藏高原地域,全国整体上也具有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见图8(c)]。从极端最低气温来看,1961—2018年中国极端最低气温年际变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整体上呈南高、 空间分异特征。

分区来看,秦岭—淮河以北地域呈西高、东低的漫衍特征;秦岭—淮河以南的偏东地域呈南高、 格式。其中四川、云贵和两广地域的年际变异最大,而内蒙古及东北3省则年际变异最小[见图8(d)]。1961—2018我国差别极端气温指数年际变异的空间分异格式极有可能是受地形阵势、距海距离和都会化等综合影响而形成的 全球气候变暖配景下中国差别极端气温指数年际变异幅度差异较大,其中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异最大,极端最高气 际变异最小,极端最低气温的年际变异又大于气温年较差的年际变异。

3 结论与讨论3.1 结 论(1)中国差别极端气温指数在1961—2018年主要体现出纬度主导下的南北分异特征,其次是经度主导下的东 特征,最后是差别海拔区域的差异,尤其是极端最高气温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地域的差异特征显着。平均气温和极 气温主要体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纪律。气温年较差则恰好相反,出现为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异纪律。

(2)1961—2018年,中国平均气温距平随年月推移逐渐由负距平为主演变为以正距平为主。气温年较差距平 地域具有显着的年月差异性。极端最高气温距平在西藏地域的年月变化与气温年较差一致。

极端最低气温距 0—1970年月以负距平为主,而在后续4个年月以正距平为主且体现出工具和南北的区域差异特征。(3)在变化趋势上,中国平均气温在1961—2018年以增加趋势为主,尤其是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以南地域增 显着,大多凌驾了0.8 ℃/10 a。

气温年较差和极端最高气温在西藏地域以淘汰趋势为主,淘汰趋势速率凌驾了0 a;而气温年较差在长江流域则以增加趋势为主,增加趋势速率凌驾了0.4 ℃/10 a。其他地域的极端最高气温主 加趋势为主。

极端最低气温则出现出全国性的增加趋势,且多数地域的增加趋势速率凌驾了0.4 ℃/10 a。上述 国趋于增暖的配景下,东部地域的高温事件趋于增多增强。(4)在年际变异上, 1961—2018年中国平均气温年际变异最大,极端最低气温次之,气温年较差再次之,极端 温最小。

平均气温年际变异在内蒙古地域和长江以南地域最大,在西南地域最小。气温年较差在黄河以南地域 异大,以北地域年际变异小。极端最高气温在青藏高原地域年际变异大,长江以南地域年际变异小。

极端最低气 变异也具有显着的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3.2 讨 论极端气温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对社会经济生长和民众的康健发生了诸多影响。史培军 基于对气候变化 性明白,接纳变化趋势和颠簸特征的差别组合,诊断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多样性,并率先开展了中国气候变化区划研 于这一理念,吴绍洪等 进一步开展了中国气候变化风险区划研究。

因此,本文正是基于气候变化的多样性特 值、极值和幅度多因子角度和气候态、变化趋势和颠簸特征(年际变异)多属性层面诊断中国极端气温变化,具 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启示性。本文诊断中国1961—2018年差别极端气温指数的效果讲明中国气温在连续 强、变异幅度增大,这一效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齐庆华等 最新研究发现中国东部地域 在1960—2017年呈减小趋势,本文则发现了工具差异和东部地域的区域分异特征。吴菲菲 发现高纬度的东 增温趋势显着,这与本文结论一致,且本文发现东北地域在近30年显着出现正距平演化,且增加趋势在全国处于高 平。

苗正伟等 发现都会群地域的极端气温对增暖响应良好,这与本文的结论一致。与此同时,本文诊断了不 气温指数的多种变化属性,对已有研究结论具有较好的增补作用。尤其是在变异特征和年月距平演化方面临中 气温事件的反映可以为未来区域防灾减灾提供历史参考。

图8 中国差别极端气温指数年际变异空间分异特征(单元:%) 随着极端气温事件的增多增强,针对其成因和影响的讨论也越发广泛和深入。在成因方面,IPCC第五次评估 及当前学界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气温事件增多的主因,同时人类运动尤其是高强度、大规模的都会化也起 要作用。除此之外,地理情况和区位,尤其是经纬度和海拔也深刻影响着极端气温的时空分异格式。

青 在热气和动力方面影响着中国东部地域的极端天气事件,并使得青藏高原与东部地域出现出显着的差异特征 副热带高压、南极涛动、北极涛动和ENSO事件也是影响中国极端气温事件的重要因子,学界从差别层面诊断 响水平。在影响方面,学界通过差别都会化水平区域间的对比,来研究极端高温热浪对人体康健的影响。极 热浪风险区划也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但从均值、极值和幅度三者综合角度开展极端气候变化及其风险的研究 开展多要素、多历程、多尺度、多时相的极端天气气候及其风险时空分异纪律研究,不仅有助于有效应对极端 候灾害、科学预测未来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和颠簸特征,化解极端天气气候风险,而且有助于国家合理结构、调整 农业和气候资源,兴利避害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连续生长,实现漂亮中国梦连续向好生长。水利水电技术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杂志是中国水利水电行业的综合性技术期刊(月刊),为全国中文焦点期刊,面向海内外公然刊行。

本刊以先容我国水资源的开发、使用、治理、设置、节约和掩护,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行治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履历为主,同时也报道外洋的先进技术。期刊主要栏目有:水文水资源、水工修建、工程施工、工程基础、水力学、机电技术、泥沙研究、水情况与水生态、运行治理、试验研究、工程地质、金属结构、水利经济、水利计划、防汛抗旱、建设治理、新能源、都会水利、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库移民、水利现代化、国际水利等。


本文关键词:注册领取18元体验金,中国,1961,—,2018,年间,气温,发生了,什么,变化

本文来源:注册领取18元体验金-www.ccsqxhb.com